公务员面试示范答题:推进社区垃圾分类落地见效
题目内容
某社区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:居民分类意识薄弱,混投现象普遍;垃圾桶设置不合理,部分楼栋距离分类点过远;分类指导员配备不足,无法及时指导居民正确分类;且存在垃圾清运不及时,分类后又被混装运输的情况。居民对此怨声载道,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推进。作为社区工作人员,你会如何破解这些难题?
题目类型
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类题目,融合了生态环保、社区治理与民生服务等要素。重点考查考生在面对垃圾分类推进困境时,能否从居民需求出发,通过宣传引导、设施优化、机制完善等措施推动工作落实,体现考生的环保意识、问题解决能力和基层治理水平。
作答思路
- 调研摸底,明确症结:通过实地查看、居民问卷、座谈会等方式,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、混投原因、对分类点设置的意见,以及清运环节存在的问题,建立问题清单。
- 强化宣传引导,提升意识: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,如分类知识讲座、趣味竞赛、案例展示等;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,对老年人上门指导,对青少年开展实践活动,提高居民分类自觉性。
- 优化设施布局与管理:科学调整分类垃圾桶点位,缩短居民投放距离;配备足够分类指导员,在投放高峰时段现场指导;完善垃圾桶标识,增设投放指引牌,方便居民正确分类。
- 规范清运流程,强化监督:与清运单位签订协议,明确分类运输要求;建立 “社区 – 清运” 对接机制,确保垃圾及时清运;邀请居民代表参与监督,杜绝混装运输现象。
- 建立长效机制,巩固成效: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公约,开展 “分类标兵家庭” 评选;建立巡查督导制度,对混投行为及时劝导;定期评估工作效果,根据居民反馈持续优化措施。
作答示范
回答:
推进垃圾分类是改善人居环境、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,解决当前推进中的难题,需要从意识培养、设施优化、机制完善多方面协同发力。作为社区工作人员,我会采取以下措施:
- 调研摸底,明确症结:第一周组织团队开展全面调研,实地查看社区 20 个垃圾投放点,发现 3 个楼栋距离分类点超过 200 米,垃圾桶标识模糊不清。向居民发放 300 份问卷,结果显示仅 35% 的居民能准确区分四类垃圾,60% 的居民因 “不知如何分”“投放点太远” 而混投。召开居民代表和物业座谈会,了解到清运车每日仅清运 1 次,且确有混装运输现象,这极大打击了居民分类积极性。通过调研明确核心问题:意识不足、设施不便、督导缺失、清运不规范。
- 强化宣传引导,提升意识:启动 “垃圾分类进家庭” 行动,制作图文并茂的分类指南手册发放到户,在单元门口张贴常见垃圾分类对照表。开展 “分类小课堂” 每周一次进楼栋,由志愿者现场演示分类方法;举办 “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”,设置 “垃圾投篮”“分类接力” 等游戏,吸引居民参与。针对老年人,组织 “一对一” 入户指导,用方言讲解分类要点;联合社区学校开展 “小小分类员” 活动,让孩子带动家庭养成分类习惯。在社区公众号开设 “分类问答” 专栏,及时解答居民疑问。
- 优化设施布局与管理:根据调研结果,新增 5 个垃圾投放点,将所有楼栋到投放点的距离控制在 100 米以内;更换 20 组旧垃圾桶,采用颜色区分(蓝 – 可回收、绿 – 厨余、红 – 有害、灰 – 其他),并标注清晰的投放示例。配备 8 名分类指导员,在早 7-9 点、晚 17-19 点投放高峰时段在岗,现场指导居民分类;建立指导员培训制度,每周进行业务考核。在投放点安装监控设备,对混投行为进行温馨提示,而非简单处罚。
- 规范清运流程,强化监督:与街道环卫所重新签订清运协议,明确 “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” 要求,厨余垃圾每日清运 2 次,其他垃圾每日 1 次,清运车辆张贴分类标识。成立由 3 名居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,对清运过程进行随机检查,发现混装运输立即拍照取证并反馈整改。在社区公示清运时间表和监督电话,确保居民可随时监督。建立 “社区 – 清运” 微信群,实时沟通投放点垃圾量,避免堆积。
- 建立长效机制,巩固成效:将垃圾分类纳入《社区居民公约》,明确居民分类责任。每月开展 “分类标兵家庭” 评选,对连续 3 个月达标的家庭发放生活用品奖励,并在社区光荣榜公示。组织网格员每周巡查 2 次,对混投居民进行耐心劝导,累计 3 次劝导无效的,在社区公告栏匿名提醒。每季度开展一次垃圾分类成效评估,根据居民满意度调整工作措施,如针对冬季厨余垃圾易变质问题,增加清运频次。通过持续努力,让垃圾分类从 “要我分” 变成 “我要分”,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