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基常识:中国古代水利工程

水利是农业的命脉,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修建了众多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,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灌溉、防洪、航运等问题,还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,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​

战国时期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初步发展阶段,诞生了多项影响深远的工程。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,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。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岷江中游,由鱼嘴、飞沙堰、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。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,内江用于灌溉,外江用于排洪;飞沙堰具有泄洪、排沙和调节水量的功能;宝瓶口则控制着内江的进水流量,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水利调控系统。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 “水旱从人、不知饥馑” 的 “天府之国”,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,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仍在使用的伟大水利工程之一。​

同一时期,秦国还修建了郑国渠。郑国渠是由韩国水工郑国为秦国主持修建的,位于陕西泾阳西北泾水东岸。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,长达 300 余里,灌溉面积达 4 万顷。郑国渠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,使关中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,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。​

秦朝统一后,在水利工程建设上也有重要举措。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促进南北经济交流,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。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,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,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。灵渠的修建解决了秦军南征的粮草运输问题,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,对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。​

汉朝时期,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发展。关中地区修建了漕渠、白渠等水利工程。漕渠由汉武帝时期的水工徐伯主持开凿,西起长安,东通黄河,不仅便利了漕运,还能灌溉沿途农田。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,引泾水入渭水,灌溉面积达 4500 余顷,民谣 “泾水一石,其泥数斗,且溉且粪,长我禾黍” 便是对其灌溉效益的生动描述。这些工程的修建使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更加稳定。​

隋朝时期,大运河的开凿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。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,巩固对全国的统治,征发民工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,北至涿郡(今北京),南至余杭(今杭州)的大运河。大运河分为永济渠、通济渠、邗沟、江南河四段,全长两千多公里,连接了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。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物资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,对后世的交通运输和国家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,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。​

元朝时期,对大运河进行了重大改造。由于元朝定都大都(今北京),为了缩短南北漕运距离,先后开凿了济州河、会通河、通惠河等河段,将大运河改道取直,不再经过洛阳,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接到达大都。改造后的大运河进一步提高了运输效率,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。​

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,不仅是古代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,也为后世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,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。​

练习题​

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说法,正确的是( )​

A. 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商鞅主持修建的​

B. 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​

C. 隋朝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,北至涿郡,南至余杭​

D. 郑国渠位于四川成都平原,灌溉效果显著​

答案及解析​

答案:B

解析:

A 项错误,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,商鞅是秦国著名的改革家,主持了商鞅变法,并非水利工程修建者。​

B 项正确,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,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,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。​

C 项错误,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,北至涿郡(今北京),南至余杭(今杭州),并非以长安为中心。​

D 项错误,郑国渠位于陕西泾阳西北泾水东岸,而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著名水利工程是都江堰,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地区成为重要粮仓。

类似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