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基常识: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成就
中国古代对天文历法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,古人通过长期的观测和实践,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,制定了精准的历法,为农业生产、社会生活和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,在世界天文历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。
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,我国就已有了初步的天文观测活动。夏朝时期,人们就开始观察天象,制定了最早的历法 “夏小正”,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法,记载了一年中物候、气象、天文等方面的变化,用于指导农业生产。
商朝时期,天文历法有了进一步发展。甲骨文记载了大量的天文现象,如日食、月食、新星等,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记录之一。商朝制定了 “殷历”,采用阴阳合历,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月,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,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的差距,这种历法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春秋战国时期,天文观测更加系统和精确。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,甘德和石申各自撰写了一部天文学著作,后人将两部著作合称为《甘石星经》,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。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恒星位置和名称,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,为后世的天文观测提供了重要依据。此外,春秋战国时期还测定了二十四节气,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,反映了季节、物候、气候等方面的变化,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,至今仍在民间广泛应用。
秦汉时期,天文历法取得了重大突破。汉武帝时期,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制定了《太初历》,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,它规定一年为 365.2502 天,一月为 29.53086 天,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,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,使历法更加符合农业生产的需要。东汉时期,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,浑天仪是一种用于观测天体运行的仪器,能够模拟天体的周日运动,地动仪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,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天文和地震学方面的高超成就。
隋唐时期,天文历法进一步发展完善。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组织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,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,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实测工作,为后来的天文计算和历法制定提供了精确的数据。僧一行还编制了《大衍历》,这部历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,对后世历法的修订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鼎盛时期。北宋时期,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天文观测机构,制造了许多先进的天文仪器,如浑仪、简仪等。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,他编制了《授时历》,这部历法以 365.2425 天为一年,与现行公历的一年长度相同,但比现行公历早了 300 多年。《授时历》计算精确,误差较小,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之一,在我国沿用了 300 多年。
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成就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,也为世界天文历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,对我国古代的农业、科技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练习题
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成就的说法,正确的是( )
A. 《夏小正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
B. 商朝的 “殷历” 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
C. 僧一行编制的《大衍历》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之一
D. 郭守敬编制的《授时历》与现行公历一年长度相同
答案及解析
答案:D
解析:
A 项错误,《夏小正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法,而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《甘石星经》。
B 项错误,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的是汉武帝时期制定的《太初历》,并非商朝的 “殷历”。
C 项错误,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之一是元代郭守敬编制的《授时历》,《大衍历》是唐朝僧一行编制的,虽对后世有重要影响,但并非最优秀的历法之一这一表述不准确。
D 项正确,郭守敬编制的《授时历》以 365.2425 天为一年,与现行公历的一年长度相同,且比现行公历早了 300 多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