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务员面试示范答题:规范社区广场舞活动,化解噪音纠纷
题目内容
某社区广场舞活动日益普遍,但随之引发的噪音问题成为邻里矛盾焦点:部分广场舞团队在清晨或夜间活动,音乐音量过大,影响周边居民休息;活动场地靠近居民楼,部分舞者还占用公共健身区域或绿化带,引发居民不满。多次发生居民与舞者争吵事件,甚至有人投诉至环保部门。作为社区工作人员,你会如何规范广场舞活动,化解邻里纠纷?
题目类型
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类题目,融合了社区治理、民生服务与矛盾调解等要素。重点考查考生在面对广场舞噪音纠纷时,能否平衡健身需求与居住权益,通过规范管理、沟通协调等措施化解矛盾,体现考生的协调能力、问题解决能力和基层治理水平。
作答思路
- 调研摸底,掌握情况:通过实地走访、问卷调研、座谈会等方式,了解广场舞团队数量、活动时间、场地、音量及居民投诉焦点,明确矛盾核心是噪音扰民和场地占用问题。
- 划定活动区域与时间:结合社区空间资源,划定专门的广场舞活动区域,远离居民楼敏感区域;明确活动时间限制,避免清晨过早和夜间过晚活动,合理控制时长。
- 规范音量管理与场地使用:制定音量控制标准,配备分贝测量仪进行监测;要求团队使用低音量设备,设置音量调节提示牌;规范场地使用,禁止占用绿化带和健身器材区域。
- 搭建沟通平台,化解矛盾:组织广场舞团队代表与周边居民召开协调会,促进双方换位思考;建立日常沟通机制,如设置意见反馈渠道,及时处理新问题。
-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:将广场舞管理纳入社区公约,成立监督小组定期巡查;开展文明健身宣传活动,引导舞者增强公共意识;定期评估管理效果,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措施。
作答示范
回答:
规范广场舞活动既能保障居民健身权益,又能维护社区和谐氛围,化解噪音纠纷需要兼顾双方需求,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沟通实现共赢。作为社区工作人员,我会采取以下措施:
- 调研摸底,掌握情况:第一周开展全面调研,实地观察社区内 5 支广场舞团队的活动情况,记录各团队的活动时间(发现有 2 支团队早 6 点前开始、1 支团队晚 9 点后结束)、场地位置(3 支靠近居民楼)和音量大小(经分贝仪测量,部分时段音量超过 70 分贝)。向周边 300 户居民发放问卷,收集到 85% 的居民反映噪音影响休息,主要集中在清晨和夜间时段。组织广场舞领队和居民代表座谈会,了解到舞者希望有固定场地,居民则诉求 “降低音量、规范时间”,明确矛盾焦点后建立问题台账。
- 划定活动区域与时间:联合物业和居民代表重新规划社区活动空间,在远离居民楼的中心广场划定 3 处广场舞专用区域,设置 “广场舞活动区” 标识,并配备休息座椅。制定《社区广场舞活动时间规范》,明确活动时间为夏季早 6:30-8:30、晚 18:00-20:30;冬季早 7:00-9:00、晚 17:30-20:00,严禁超时活动,特殊节假日可适当调整并提前公示。在活动区域周边设置时间提醒牌,安排网格员在时段临界点进行温馨提示。
- 规范音量管理与场地使用:参照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》,规定活动音量白天不超过 60 分贝、傍晚不超过 55 分贝,为各团队统一配备便携式分贝仪,由领队负责实时监测。要求团队使用定向音箱,避免音量扩散,禁止使用大功率音响设备。划定各团队的场地使用范围,用地面标线明确边界,禁止占用绿化带、消防通道和公共健身器材区域,每周由物业对场地卫生和设施损坏情况进行检查。
- 搭建沟通平台,化解矛盾:成立 “广场舞协调小组”,由社区工作人员、2 名舞者代表和 2 名居民代表组成,每月召开一次沟通会,及时解决新问题。在活动区域设置意见箱,开通 24 小时反馈电话,对居民投诉的音量问题,社区工作人员将在 30 分钟内到场测量并协调处理。组织 “邻里健身节” 活动,邀请居民参与广场舞体验,增进相互理解;安排舞者代表上门走访周边老年居民,解释活动规范和降噪措施,争取谅解。
-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:将广场舞活动规范纳入《社区居民公约》,通过居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公示执行。开展 “文明舞者” 和 “包容邻里” 评选活动,对遵守规范的团队和理解支持的居民给予表彰。联合环保部门每季度开展一次噪音监测,结果向居民公示。每半年组织一次满意度调查,根据反馈优化管理措施,如针对冬季天黑早的问题,在活动区域加装照明设备,避免因视线问题扩大活动范围。通过持续规范和双向理解,让广场舞成为社区文明和谐的风景线,而非矛盾导火索。